台灣需要一場「以幫助為名」的社會運動
這段短片,很值得瀏覽和反思~~~
台灣社會大眾沒聽過吳念真的名字的人可能不是很多,我對他的聲音、作品、態度也一向非常欣賞。但因為自己忙於衝刺自己的專業,也僅只於欽佩,卻很少的親近。
疫情緊繃期間,看到吳念真導演將他製作的《人間條件》系列作品,以兩天一劇的方式,在線上提供給所有在隔離及因三級警戒在家的觀眾。因緣際會之下,被太太拉著看了一部分,特別是人間系列四的劇情,跟我從小到大,在貧困鄉下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,是那麼的相似,彷彿將歷史上的回憶一一搬上銀幕,心裡非常多的感動。
吳念真的成長年代和背景和我非常接近,在我們那個年代,家庭中稍微年紀大的子弟,常常要離鄉背井到都市去工作,賺取比較高的收入貼補老家的生活費用。書信的往返成為親情聯繫,唯一的一個工具。然而,早期鄉下的父執輩大多沒有就學,寫信讀信,變成為鄉下有讀書的人的社會服務工作。如果,鄉鄰間都沒有讀過書的人,正在唸書的小朋友,就成了大家的小幫手。我記得,我也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左右,開始做起幫人寫信的工作,包括幫媽媽寫信給去服兵役的大哥。
轉眼數十年過去,看到吳念真導演的這個影片,當時的一切都好像活過來了。沒錯,以往人的成長,處處感受到「被幫助」的溫暖,也常常覺得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不少。也許是因為從小這樣的成長過程,讓我骨子裡一直覺得,幫助人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。就像自己的成長是取諸於社會,有能力時,負起社會責任,原本就是理所當然。
但是,仔細想想,現代人的成長過程,似乎已經失去這樣直覺的「被幫助」、和「幫助人」的模式,一切都在現代資本市場的支付行為中,變得模糊了。現代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,不覺得社會有幫助他的成長。當自己擁有很多資源時,也忘了應該要盡點社會責任!
非常佩服也很呼應吳念真導演,在影片最後的呼籲,「台灣需要一場,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」。這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!擁有更多知識的人,有更大的社會責任來幫助人,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人,有更多的責任來幫助人!
https://youtu.be/nuaBaq7Ib30